6月9日,記者從“生態檢察助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18年以來,全區檢察機關部署開展黃河污染治理、守護自然資源、土壤污染防治、濕地保護等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共立案辦理涉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3737件。
2018年以來,全區檢察機關加大生態環境和資源司法保護力度。依法嚴厲打擊破壞環境資源類刑事犯罪,共受理審查起訴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犯罪案件365件716人。深化偵查協作機制,對重點打擊的犯罪案件提前介入,引導公安機關偵查取證,提升案件辦理質效。聚焦訴源治理,針對辦理環境資源案件過程中發現的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制發社會治理類檢察建議,積極向地方黨委報告,與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堅持打擊犯罪與修復生態并重,督促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積極履行賠償責任,采取多種方式進行修復補償。探索公益訴訟檢察與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銜接機制,起訴涉及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66件,被告人已賠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1174.58萬元。
全區檢察機關構建生態檢察一體化保護新格局,對重大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直接立案辦理,形成上級檢察院牽頭推進,區域分類實施,市、縣檢察院因地施策的生態檢察工作格局。建立“刑事打擊+公益訴訟+警示教育+生態修復”四位一體辦案模式。全區各級檢察機關與水利、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農業農村、草原和林業等行政部門形成良性、互動、積極協作關系,建立“河長+檢察長+警長”“檢察長+林長”等協作治理機制,強化“司法+行政”履職。針對賀蘭山、六盤山、黃河等山脈河流跨區域特點,注重與周邊省區建立協作配合機制。探索建立環境資源案件專業化集中辦案模式。全面啟用“益心為公”志愿者檢察云平臺。全區各級檢察機關均建立公益訴訟檢察智庫,聘請來自行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業人員擔任咨詢專家和特邀檢察官助理,提高監督的精準性和監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