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廣大學子人生中一次大考,關系考生切身利益,但一些不法分子卻通過散布涉考虛假信息,甚至實施詐騙、誘導考生考試作弊等手段嚴重擾亂考試招生秩序。
2023年高考臨近,教育部發布高考預警信息,結合近年來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廣大考生和家長,謹防上當受騙,做到誠信考試。
高考作弊嚴重可負刑事責任
嚴厲打擊考試舞弊是每年高考的重中之重,在高考中存在作弊行為的考生和人員,將依法依規受到嚴肅處理。
高考是法律規定的國家教育考試?!秶医逃荚囘`規處理辦法》規定,在考試過程中使用通訊設備的,應當認定為考試作弊,其當次報名參加考試的各科成績無效。教育法明確規定,考生在國家教育考試中攜帶或者使用考試作弊器材、資料,情節嚴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教育部表示,近年來,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部署開展高考手機作弊專項治理,讓手機“帶不進”“用不了”“傳不出”,考生應自覺遵守考場各項規則要求,拒絕攜帶手機等違規違禁物品。
替考者同樣需承擔法律責任
某省2020年普通高校招生美術與設計學專業統考中,兩名舞弊人員找了一名大學生為一名考生進行替考,被警方抓獲。最終,兩名組織考試作弊者分別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八個月和三年兩個月;替考大學生犯代替考試罪被判處拘役五個月,緩刑一年。
教育部提醒,組織高考作弊是嚴重違法行為。刑法規定,在法律規定的國家考試中,“組織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試題、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考試的”均屬違法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組織考試作弊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提出,對在高考、研考等國家教育考試中組織作弊的,將直接認定為“情節嚴重”行為,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包過”“押題”均屬虛假宣傳
考試命題專家授課、強化包過……這樣的虛假宣傳文案和招生廣告經常出現在各種考試培訓機構的招生宣傳中,讓不少家長信以為真。
廣告法明確規定,教育、培訓廣告不得含有對升學、通過考試、獲得學位學歷或者合格證書,或者對教育、培訓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證性承諾;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有相關考試機構或者其工作人員、考試命題人員參與教育、培訓;不得利用科研單位、學術機構、教育機構、行業協會、專業人士、受益者的名義或者形象作推薦、證明。
教育部提醒,高考試題屬于國家絕密級材料,其保管和運送都有極其嚴格的管理措施,各類培訓機構根本不可能保證考生“包過”,也不可能提供“真題”,更不能花錢買文憑,考生及家長切勿上當受騙。
2022年高考數學科目考試結束后,有網民發布部分試卷圖片,被疑泄露試題。經公安機關偵查,查明系惡意編輯“占坑帖”,其考前在平臺發布無關帖子占位,考后再用試卷替換原有內容,造成疑似考前泄題的假象。
專家提醒,如果考生惡意發布此類信息,除違反考試紀律外,情節嚴重的還會構成犯罪。如果培訓機構或其他人員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發布“占坑帖”方式,虛構考前能獲得試題或“押真題”等信息,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則涉嫌構成詐騙罪。